王船閣

王船祭典又稱為「王醮」或「瘟醮」,盛行於台灣西南沿海的鄉鎮地區,其目的原為奉請「瘟神王爺」驅除瘟疫以求地方平安,一般三年或五年舉行一次,所迎請的王爺以「五府千歲」或「十二瘟王」為主,民間尊稱為「代天巡狩」。由於舉行王醮時傳統上皆需建造一艘「王船」以供王爺乘坐,建造華麗的王船往往成為祭典中民眾所矚目的焦點,故民俗界就習慣稱之為「王船祭典」。台灣的王船祭典以台南縣的西港鄉與屏東縣的東港鎮最著名,有「南東港、北西港」之稱。

台灣西南海岸許多著名的王爺廟或有舉行王醮習俗的地方,昔日多有接獲由福建、澎湖所放流王船的紀錄。

在傳統習俗的地方,接到別處放流水面的王船時需舉行祭典並為王船「添載」或重新建造王船,再加上日治時期以前台灣南部的環境較差,人們極希望藉由舉行王船祭典來驅除瘟疫,故就將王船祭典傳承下來。 

傳統的王醮在末日送王爺時需將放流水上稱為「遊地河」,或火化稱為「游天河」,以祈請王爺將境內的瘟疫、邪崇一併送走。「遊地河」的送王方式ˋ由於容易造成瘟疫的散佈以及增添海上船隻的麻煩,故在日據時期極逐漸改為火化的「遊天河」方式,尤其是木造王船在火化時的場麵十分壯觀,往往吸引很多民眾圍觀。

「燒王船」是整個活動的最高潮,每每於王醮次日舉行,「燒王船」即恭送王爺啟駕返天上覆旨,把在巡狩地區所見的事實情況,向更高層的天工做一番簡報,以為降災賜福的依據。善男信女為使王爺能多美言幾句,添載的物品〈就是送給王爺的禮物〉當然是越多越好,王爺在接受庄民的「盛情款待」後,自然多說幾句好話。

保安宮建醮-戊辰科王醮

保安宮自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舉行光復後首度「戊子科」香醮後,因受環境限制,便未再舉行,直到民國五十五年始再恢復,是為「丙五科」,之後復於民國六十一年舉辦「壬子科」,六十七年舉辦「戊午科」,每科皆人山人海,熱鬧異常,是沿海地區一大盛事。民國六十七年〈一九八八〉年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求上蒼賜福,答謝神恩,經保安宮五府千歲及池府千歲等諸神降旨神示,於農曆正月十五日清晨在廟內神案前擲筊決定建醮吉日,經神示為當年農曆十月十一日舉行,是為「戊辰科三朝王醮」,參加人數再十萬人以上,過平安橋亦近十萬,盛況空前,此科並造王船兩艘,於十月十五日火化其中一艘,一艘建「王船閣」奉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