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目魚的傳說
     莫說無名得大名,長留絕島紀延平;

    細鱗亦有英雄氣,抵死星星眼尚明。

                                     --國姓魚•清•蔡如笙
    我們的祖先,由漁民開路從海上來到台灣,首先在台灣南部沿岸落腳生根,漁業是最主要的謀生方式,
養殖漁業即是漁民由海上撈捕業,移向陸地拓展的中間產業。台灣自有文明進入以來,虱目魚一直為養殖業中
,面積最大,生產量最高,影響面最廣的特殊產業。虱目魚對台灣南部人來說,不僅是謀生、發展農村經濟的
重要產業,更由於它與農漁民息息相關,數百年來,虱目魚已經融入了南部農漁村的生活之中,朝夕相處,伴
著世代農漁村子弟一起成長流傳,培育出相依相持的特別情感,稱之為南台灣的家魚,倒也十分切合。

    虱目魚,學名 CHANOS CHANOS,英名 MILKFISH,菲律賓稱 Bangas,

印尼、馬來西亞稱 Bandeng,夏威夷呼 Awa-Awa。分布範圍很廣,偏布於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及非洲東
部海岸等之熱帶與亞熱帶水域。在本省,台南地區稱之為麻虱目、安平魚、國姓魚,東港地區稱為海草魚,台
中地區則稱之為殺目魚。有關虱目魚名稱來源的傳說很多,主要的傳說包括有---- 鄭成功抵台登鹿耳門之時
,漁民歡迎,獻之以魚, 鄭問此魚是「甚麼魚」,後人謂國姓爺賜此魚名「甚麼魚」,而訛音為虱目魚。

---- 鄭國姓爺登陸台灣之時, 兵士苦無鮮魚可食,國姓爺指海而示之曰:「莫說無,此間舉網可得也。」下
網果然得魚,故稱之為「國姓魚」或「莫說無」,而「莫說無」諧音為「麻虱目」,經久傳而稱之為虱目魚。

---- 台灣通史云: 「麻薩末番語也…」, 日人中野民也考證 Sa ba he為荷蘭語之發音,故虱目魚可能係外
來語的轉音。
---- 鄭芝龍與鄭成功父子,與日本四國、九州經常有來往,台灣與日本間亦有貿易活動, 日本「Дд」類很多,
但虱目魚在日本十分罕見,台灣虱目魚經傳述向日本查對, 誤認為鯖魚(сДд),轉其音為麻虱目或虱目魚。

---- 虱目魚苗,每尾長 1.5cm,細如針,初時身體透明,肉眼幾乎不能辨認,只能看到頭部小而黑如虱的二點
眼睛,故得名虱目魚。傳國姓爺很喜愛虱目魚,並獻上與魯王品賞,魯王特賜名為國姓魚。虱目魚養殖源起於何時
,缺乏文獻記載,難以詳知其沿革。 據續撰台灣府誌第十八卷物產蟲魚篇及台灣縣誌記載:「虱目魚者魚塭中所產
, 夏秋盛出,狀類鯔,鱗細小,鄭氏時代為貴品。 」另連雅堂:「麻薩末番語也, 產於鹿耳門畔,漁者掬其子以
畜之塭,至秋則肥,長及尺,相傳延平入台,始有此魚,因名國姓魚,而台北之 魚,亦曰國姓魚」。 因此,可能
在鄭成功入台之前,即有養殖虱目魚的事實存在。據漁業前輩陳同白先生稱, 荷人施士德 (Schuster) 所著「爪
哇之鹹水養殖」中,記述印尼在西元 1400 年以前(距今已 600 年)已經有虱目魚塭。 荷蘭人據台時期,鼓勵台
灣人民經營漁業及進行貿易,以徵稅收。當時台灣與外地, 海上交通十分頻繁,特別荷蘭人自十六世紀末,開始進展
亞洲各地, 並將其中心置於巴達維亞(今之雅加達),與各商館之間往來十分密切, 人員及產品交流非常普遍,台
灣中南部生產虱目魚苗,印尼華人又多, 不論將養殖虱目魚的觀念或技術引入台灣,是很簡單易行的。因此, 本省
虱目魚養殖,以荷蘭人占領台灣期間,從印尼引進至台灣的可能性最大。本省虱目魚養殖, 安平地區開發最早,而安
平(大圓)又是荷蘭人貿易往來、漁船出入最重要的基地, 可以得到印證,也與連橫所云:「產於鹿耳門」之說相合
。 當時的養殖方法自屬十分簡陋,應無所謂放養量及施肥之考量, 魚塭依照天然地形略加修整而成,堤堰低,每遇
雨泛風浪,魚常溢出,為最原始的粗放養殖形態。
    台灣通史:「延平入台,國用不足,多沿荷人舊制, 及經嗣位,咨議參軍陳永華乃籌長治之策, 盡心經畫建保
里之方,布屯田之制,開魚塭之利,伐木之材,內課農桑,外與貿易」。 另傳說鄭經師父劉國軒曾在台江, 國姓港鹿
耳門附近海坪圍築魚塭,現台南縣七股鄉附近仍有國姓塭存在。 明鄭時期養殖魚塭也課徵稅,諸羅縣志:「…港口瀦水
飼魚為塭,大者有征,謂之塭餉。 」由以上的記述可知,鄭氏領台時期,曾經發展鹹水養殖, 而台南地區傳統上以養
殖虱目魚為主,陳永華、劉國軒等拓展的養殖魚塭,以養虱目魚為主要魚種的可能性最大。
    本省虱目魚養殖, 傳統上以在魚塭塭坪上繁殖藻類,供虱目魚食用為主。台南地區老一輩漁民傳說,距今 180 
多年以前,有一位陳姓老人,從唐山來, 居住在台南頂山村,在村南海坪圍築了五∼六十甲魚塭,養虱目魚,名為「
公港塭」,為當地虱目魚塭的起源。 陳姓老人自己經營虱目魚塭, 一直到老歿為止,每年都為虱目魚苗與風寒博鬥,
為保衛塭防堤岸與大水博命, 同時傳授以米糠為虱目魚補助飼料的觀念與技術,地方感念其恩惠尊稱為陳老長年,每
年公港塭都留有「櫃底錢」(光復初期為 140 元),做為祭祀之用。 另依續撰台灣府誌:「…塭者就海坪築岸納水
蓄魚而名雍正五年至十三年間, 徵水餉:「台灣府賦役塭六口徵銀一百六十兩五錢; 諸羅縣賦役魚塭二口共徵銀一
百兩;台灣縣賦役喜樹仔塭一口徵銀一兩; 鹽埕小塭一口徵銀五錢;風櫃門塭徵銀七兩九錢四分;台灣縣賦役鯤鯓塭
一口共徵銀二百二十兩。 」其中喜樹仔、鹽埕即現在台南市南區之喜樹與鹽埕, 鯤鯓則應為台南安平港南方,都是近
海適合於鹹水養殖的地區。

    據乾隆年間朱仕玠撰小琉球漫誌卷九記載至台灣之見聞, 作海東月令,而使農知時也,其中四月「白帶出水、斑
支成棉, 薝葡花六出,鹿始孕, 麻蝨目呴雨」,可知二百多年以前,虱目魚在農漁村的重要性,同時瞭解到春雨對虱
目魚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