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寮地區虱目魚養殖
一、
台灣地區水產養殖之地理環境:
台灣地區四面臨海,海岸線長達一千六百餘公里,小島七十餘處,東、北部岸峻水深,岩礁散處,西部則陸棚坡緩而平坦,浮游生物產量甚多,故可依其特性而開拓為沿岸及淺海養殖漁業,共範圍大致從彰化一帶經雲林、台西
嘉義布袋、台南北門、七股,安南區土城四顯宮,四草及到高雄永安彌陀一直到林園屏東一帶均可說是淺海漁塭養殖最大的集中地,其中北門是淺海漁塭養殖較大地區,約有七百公頃,被美其名為「國姓名」。
二、
虱目魚之生態及特性:
虱目魚在整個種類而言,僅有一種,在台南一帶稱為麻虱目或安平魚,簡稱虱目魚,又因其色澤乳白,營養豐富,可比喻牛乳,故其英文名稱為〝milk-fish〞牛乳魚。
虱目魚棲息于熱帶及亞熱帶之近海內灣河口其分布範圍甚廣,西起非洲東岸,東到中南美洲西海岸,北起台灣中部附近海域,南到澳洲沿岸,習性屬于鹽性魚類,可在淡水中及高鹽度海水中生長,但卻受溫度的設限,約在16℃~39℃為適溫,低於15℃活力減退,12℃呈假死,9℃以下便會在數分鐘內死亡,又水溫40℃不太活動,高致42℃呈假死狀態,故在冬季必預備有越冬設備,防止低溫時受凍死亡。
虱目魚運動活潑性喜群游,敏捷性高但易受驚嚇,其食性因環境而異,大致其為雜食偏草食性魚類,在漁塭養殖之虱目魚可找到橈足類及植物性藍藻類。(註:橈足類為一種水中動物性浮游生物,屬于節足動物一環。藍藻類則為高等水生植物類的)
以往虱目魚在南部一帶鹹水魚塭,從稚魚三~六台吋養至成魚(三百公克)需要四-五個月時間尚可捕售,現今科技發達,人工飼料開始在各個養殖池發揮功效,使養殖時間縮短,進而提高養殖效率,以同個體魚苗,同時間卻可得到一台斤(六百公克)以上的養殖成果,提高養殖的收穫量,使漁民收入大大增加。
目前虱目魚生產地區也因為成本效率而大大改變,由於淡水集約式養殖,生產效率要高出鹽水傳統養殖數倍,故其生產地區有逐漸往內陸擴展,以往淡水魚塭僅以其他如草魚、青魚、吳郭魚、鯽魚為養殖魚類,也因為虱目魚之經濟價值,使養殖戶紛紛改養,故年產量逐漸倍數昇高,其價格也漸大眾化,如今虱目魚已是家家消費得起的高營養魚類,相對的因年產值的提高,各個以虱目魚為原料的加工處理廠也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各種虱目魚的加工品更是琳瑯滿目,從魚頭、魚肚、內臟等均是鮮美可口的佳餚。
三、水質的處理
養魚就是養水,要把水質處理好,養殖的虱目魚即大都能順利生長,直到收成。水質分成淡水和鹹水兩種,淡水虱目魚的成長速度要比鹹水虱目魚快,前提是要將淡水處理好,此種養殖法,用電較多,適合在內陸,離開沿海較遠魚塭養殖。而鹹水虱目魚適合在沿海一帶,要有排水溝和閘門設備,使用流動式循環水,使魚塭的水和海水不停的互流,流進流出,將魚塭的水變成像海水一樣的乾淨,此種養殖法,一方面海水不用錢一方面用電較省,在個人養殖經驗中,如漁塭靠近海邊的現有地理環境,採用流動式循環水為較佳方式,只要處理方式適當,虱目魚食性正常,鹹水不會比淡水的養殖成長慢,水質的處理技術,是影響虱目魚成長的重要過程。
四、虱目魚飼養期
虱目魚屬於熱帶性魚類,在炎熱的天氣養殖,其成長速度最快,一般飼養期約在每年三月中、下旬到十一月,只有七八個月養殖期,一期只養殖虱目魚一種不合算,為了經濟效益,可和蝦、螃蟹和烏魚等混養,烏魚不怕寒冷,不但收益較多,且飼養期可延長,每年可有十一個月,只剩下一個月來整地,互補互利。
五、電力的供應
虱目魚養殖需用的電力有水車〈打氧氣〉、水龜和飼料機等,其電力來源有兩種,一種是一般電力,是指每天日夜電價一樣,以度數計費,因為虱目魚需供氧時間多數在夜間故可利用另一種電力較離峰電因為此種電力在白天高峰時段電價較貴,在夜間二十時到七時和國定假日和週休二日等時間電費半價,所以向電力公司申請離峰電要比一班電力節省三分一,甚至減半,這樣節省大量電費,這是養殖虱目魚時的一大竅門。
六、捕獲虱目魚
捕魚三、四時前先弄魚,就是讓虱目魚驚嚇,將腸內糞便等雜物排泄掉,一方面可保持新鮮度,另一方面腸還可食用,弄魚的工具,最佳分式是竹筏裝馬達,只一人操控,竹筏急速行駛魚池周圍,虱目魚即驚嚇跳躍,漁網有兩種,一種是視魚體來裝漁網大小尺寸,另一種適用大網,能用大網捕獲的方法較快速。
七、結論
近年來的海洋因人類的文明而遭受空前未有的破壞濫捕或污染,使原本豐富的海洋資源逐漸枯竭,故發展養殖漁業,尤其是虱目魚養殖是目前當務之急,我們必須走在時代的尖端,從以前傳統養殖到目前集約式養殖,進而以生化科技來引領整個未來的養殖業,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能享受到最安全、最鮮美可口的虱目魚。